我自己開始彈吉他是高中二年的時候,距今已接近20年了,魔術雖然是小時候就零星的在研究,但認真練習也是來日本之後的事情了。去年回台灣的時候,和搖滾界與魔術界的好友聊一下,很想知道現在這些才藝教育的願景到底是什麼。


有些人說,學這些「花招」可以把妹,事實上,我真的沒見過身邊有任何人因為會彈吉他或玩撲克牌而把到妹的。當然我也不否認,20年的舞台生涯讓我更熟練於和人群接觸,更懂得如何抓住觀眾的目光,有時候在一些氣氛比較冷的交際場合中,一個小小的戲法或是短唱個一首英文老歌就能讓大家活絡起來,讓別人覺得我是個有趣不枯燥的人,這些技能對於我個人的人際關係的確有很大的幫助。
但是這類型「附餐」性質的好處,到底能夠吸引多少新血進入這個市場?作為這些不能獲得保送大學門票的才藝的教師們,大家究竟是如何說服自己投入這個行業?還是只是不斷的築夢再讓學生自己夢醒?結果魔術的朋友說,學魔術的未來就是開教室、賣道具、接商演;搖滾的朋友也說,學吉他的未來就是教室、賣樂器、接商演,我不禁悲從中來。
21世紀是一個「資訊已經爆炸好一陣子」的年代,我們大概可以說出音樂對修身養性的九十九種好處,以及手法魔術比影音後製效果更有魅力的七十七種理由,然而人們對於「娛樂」的需求與型態已經和一百年前截然不同了。我還在業界掙扎的好朋友曾對我說過:「做音樂?你現在把一首歌寫好、錄好甚至拍好MV上傳到網路上都沒人要下載。」我們作為藝術從事者,有沒有讓這些藝術不要死得那麼快的可能性?有沒有可能讓它們像古典音樂或近代美術一般的轉型? 抑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某些東西不再受世人喜愛而凋零呢?現在的我沒有答案,也正在找尋著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