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曝露和體外曝露不一樣?

每次談到日本食品進口的問題,當我說:「只要食品檢驗符合輻射安全標準就沒有問題。」的時候,一些愛鄉土的社會團體就會胸有成竹的反擊我:「體內曝露和體外曝露不一樣。」並且露出一抹微笑。這一句兼具學術與哲理的箴言可是非常厲害的,因為連我們這些握有知識霸權的保守反動份子都無法否認兩者有其相異之處。但別忘了我們可是有知識霸權的,你要是再進一步問他:「哪裡不一樣?」,這些人就會立刻脫離戰場,重新搬出「我只是一個關心下一代的媽媽」之類的防護罩,頓時間我們這些花費青春讀書的人又全變成壓迫人民的威權遺毒了。

這讓我想到一個小時後就聽過的腦筋急轉彎題目:「一公斤的棉花和一公斤的鐵,哪個比較重?」多半沒翻到背面偷看答案的小學生都會直覺認為為是鐵,因為在他們不到十年的成長經驗中,只要一小塊的鐵就遠比一大包的棉花重多了,鐵當然比棉花重啊!但是題目已經講了兩個都是一公斤,當然是一樣重,這時候出題目的小朋友(已經偷看過答案的那個)可以自得意滿的嘲笑答錯的小朋友笨了。作為一個成人,當我們提到重量的時候,直覺就會想到要秤一秤是幾公斤;談到輻射的時候,當然也要知道要量一量劑量是幾西弗。如果你問別人棉花和鐵塊哪個重的時候,對方回答你:「棉花和鐵不一樣。」你不會覺得這個人腦袋有問題嗎?(註:我這個舉例忽略空氣浮力,請不要戰我中學物理的問題)

所謂的「體外曝露」是指輻射射源在人體周圍,換言之,只要你遠離射源或是關閉射源就不會被曝露;「體內曝露」則是射源(原則上是放射性核種)在某種情況下長時間滯留在體內,因此在該射源完全衰變完畢前(也就是瞬時劑量歸零以前)你都會持續接受到曝露。就上面的敘述,「直覺上」會覺得體內攝入會累積所以比較恐怖,這種直覺就像是對鐵的直覺一樣,如果直覺可以當飯吃,這世界上就不會有饑荒了。所以我們回到問題的源頭,依舊還是劑量的問題,不談論劑量就沒辦法談論生物效應。這時候就會有人問說:「那體內曝露和體外曝露的劑量哪個比較大?」我哪知道啊!在沒有更多資料的情況下你能判斷棉花和鐵哪個重嗎?所以我們先來談談劑量是什麼,然後再來談體內曝露的劑量是怎麼評估的。

輻射劑量是一個物理量,也是一種概念,用來描述單位質量(比如說:每公斤、每公克)的人體組織從放射線(高能光子、粒子)吸收了多少能量,由此可知,如果要知道劑量是多少,至少有三樣東西你要知道:什麼射源?能量多高?什麼組織?在這裡我就不談怎麼測量與計算了,因為再講下去大家就會開始意識模糊了,不過在這邊特別要強調的一點是,實務上,我們面對一個特定被曝事件造成的劑量,並不能直接解讀為某人有多少機率會得到癌症,甚至不能解讀為這群人有多少人會得到癌症,劑量僅是一個讓我們客觀了解曝露嚴重性的「指標」。

體內曝露的劑量計算有兩個很重要的資訊,一個是「物理半衰期」,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把那個核種放在路邊不去碰它,它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讓活性降到一半;另一個是「生物半衰期」,用來描述人體攝取一大批這樣的核種時,經過正常新陳代謝之後,總量降到一半的所花的時間。物理衰變和生物代謝是同時進行的,所以整體而言我們可以算出一個「有效半衰期」,表示你實質的瞬時被曝劑量變化。我們在做劑量評估的時候,通常是考慮攝取放射性核種後連續五十年的累積劑量,所以不要再對我跳針:「可是會累積!可是會累積!」了,您的需求,我們聽見了。

那麼什麼時候會遭受體內曝露呢?答案是:無時無刻,而且是從你是受精卵的那一刻就開始了。很遺憾的,人體是由元素構成的,自然界的元素又存在一定比例的放射性同位素,這世界上也許存在身上一滴放射性核種也沒有的人(理論上),但那不是你,數量也沒你想像中那麼多,最慘的是,就算你自盡了也沒用,因為元素才不管你是死是活,只要它還有活性的一天,就算是你被埋到土裡插了香,它還是得繼續衰變下去,輻射不僅僅無處不在,而且生死與共,連換帖的結拜兄弟都沒那麼有義氣。

既然我們無時無刻都正在被輻射曝露,所以「有和沒有」就不是重點了(因為「沒有」並不存在),「劑量的多寡」才是我們關心的,這也是為何世界各國對食物、飲水的放射性有所規範,原則上都符合累積劑量一年不得超過一毫西弗的標準。換言之,假設你從出生就開始接受這類的環境曝露,至少要經過一百年才有機會超過「一百毫西弗」那條尚未觀察到顯著生物效應的安全線。

講到這裡,大家應該都十分清楚體內曝露和體外曝露的確有其相異之處,就現代日常生活而言,體內曝露的機會多但是劑量低,體外曝露的機會少但是劑量較高(例如:接受放射性診療或是意外撿到一顆鈷六十磚塊),然而不論是哪一種曝露,原則上都得符合國家法令標準,而國家法令標準也都是依據現有的科學證據所訂定的。經常聽到一種論調,說:「科學研究的結果也不一定對,要是明天就被推翻了怎麼辦?」那就等被推翻再來跟我討論好嗎?人生是很寶貴的,我們沒辦法花那麼多時間去防禦完全沒有概念的東西,否則政府早就該成立「外星人入侵無差別殘殺人類因應小組」了,我們能依靠的,就是經過不斷驗證而得到的知識。下次和別人討論的時候要是再有人嗆你「體內曝露與體外曝露不一樣」,就溫柔的看著他的雙眼說:「敢問兄台究竟是何處不一樣?」吧!